“数读”天津“数字健共体”:30个月、日诊疗量过万、月营收过亿元


    本报记者 吴文婧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遭遇“寒潮”,行业普遍认为医疗服务行业脱不开强监管、公益属性很强,而数字化进程慢、短期盈利难,这也直接导致了一、二级市场对互联网医疗的投资回报率及回报周期的预期下降。

    日前一则消息却让行业为之一振:数字医疗平台微医获得一笔国资领投的超10亿元融资。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环境下能获得此笔大额融资,直接反映了投资机构对微医主营的数字健共体业务近两年来快速增长的认可。

    “数字健共体”是走了什么样的路,能成为推进医改爬坡攻坚的主模式,并引得国资下场“押注”?解码“数字健共体”,绕不开“天津样板”。

    2020年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与微医签署《数字健康战略合作协议》,由此开启了天津市以数字化助攻新医改的破局之路。

    据悉,在天津数字健共体的建设过程中,大致采用三段式完成了三层体系建设:首先,构建数字化、集约化服务体系,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同时,构建标准化、一体化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再者,建立按效付费的健康责任制,提升基层医生服务动力。

    天津健共体经过30个月的建设运营,在提升患者健康、医生收入与医院门诊量3个运营的“硬指标”上交出了比较可观的“答卷”。以糖尿病患者管理为例,目前健共体正在为天津全市40多万糖尿病患者提供全程数字化管理服务。在健共体内的试点医院中,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6.68%;纳入示范级慢病管理3个月以上的患者血糖达标率比非管理患者高13.5%;同时,已落地按人头付费的基层医院医保结余率达到16%-31%。

    同时,“数字健共体”业务模式也得到进一步验证。公开资料显示,天津微医互联网医院于2020年1月获得审批牌照,天津市基层数字健共体则于同年4月全面启动,截至目前共30个月的时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数字健共体日门诊量已超1万人次,单月营收规模已逾1亿元。这显示出了数字医院相对于传统医院的增长潜力和突破效应,对比看,作为三级民营医院典型的北大国际医院,从2002年提交申请到2014年开业就用了近12年的时间。

    按互联网行业常用模型简易做个测算,也就是在一个参保人口约1000万的医保统筹区,健共体在30个月内达到了一个相当于大型三甲医院的日诊疗量(1万人次),且每年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达100元。单从产业维度来看,数字健共体的投入产出比超过10倍之多。

    今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委明确提出“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结合当前各地实施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数字健共体作为能够整合并提供“三医联动”综合服务的数字化载体,在政策助力下,正在从山东、天津、福建、上海到全国规模化落地。

    更受行业关注的是,天津和微医共建的数字健共体,在商业模式上与美国健康管护组织(HMO)的典型代表“联合健康”如出一辙。

    联合健康的主营业务由健康保险、健康管理与服务两大板块组成,通过“医、药、保、数”四大能力闭环协同,持续推动其业务营收快速增长。而以互联网医院为依托、以健共体业务为核心的微医,同样是以数字化能力为支撑,高效整合“医、药、保”等医疗服务链要素,形成医疗服务的全流程闭环,并将医疗服务和健康管护服务两部分作为主营收。

    数字健共体可视为健康管护组织(HMO)在中国的创新落地。而以微医在天津落地的样板为代表,数字健共体这种新型的业务模式及其衍生出的业态,不仅成为破解“医疗不可能三角”的切入点,更是探出了一条清晰可循的中国式HMO的发展路径。

(编辑 何帆)


来源:证券日报网